近日,教育部发布通知,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。广西民族大学、南宁师范大学、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开设“实用泰语”“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”“人工智能+”等微专业。这场微而不凡的教育探索,为传统教育由“批量生产”转向“个性化定制”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,在实践中,其主要聚焦于某个领域,灵活、精准地开设5—8门核心课程,利用周末或晚间上课,在1至2个学年内即可修读完成。
教育部推动开设微专业的初衷,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。同步于开设1000个微专业,我国还推动开设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,两者合称为“双千计划”。
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,工作力度前所未有。一方面,这反映出国家层面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,以提高求职者就业能力为抓手,持续做好稳就业这一民生工作;另一方面,随着新兴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,对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,此时推动微专业走向规模化发展,Bwin必赢入口将能更好推动产学研匹配,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。于未来而言,微专业不仅给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,也是给发展提供更多支撑。
推动微专业开设,提高全社会的接受度尤为重要。在不少人的传统认识中,微专业就是冷门、偏门专业,存在就业渠道窄、考公考编缺乏岗位、就业后转行难等问题,因而对微专业学习缺乏动力,倾向于在传统热门专业中寻找就业机会。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,微专业其实并不因为其“微”就形成就业劣势,相反得益于“专”而具有就业优势。近年来,具备特定微专业素养,掌握特殊专业技能的应届毕业生、求职者,的确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。因此,想要更多人接受微专业,首先必须打破“偏见之墙”,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微专业的就业优势。
抓好微专业的教学工作,是决定这场微而不凡的教育探索,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。微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新。不论是“实用泰语”,还是“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”,这些专业的全新性决定了教学工作首先要“业务过关”,由此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。面对越是新兴领域、新兴专业,越是缺乏专业人才的实际,高校在优化微专业的专业师资配备的基础上,需要进一步强化开门办学、联合办学,把专业领域专家、学者、能手的力量汇聚到课堂上,以微专业拥有更多“大先生”来确保教学质量、人才质量。
就业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,个性化需求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。不论是开设微专业,还是强化职业能力培训,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只要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那么一定能成就更多“大国工匠”“科创帅才”“铸剑英才”,并将赋能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。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)举报邮箱: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